一、教学六步流程解读(一课三案:学有学案、教有教案、练有练案)
} 教学六步流程解读
⒈设计情景,激发冲突——点燃思维的火花
⒉新知预习,生成问题——完成第一学习时间,预习四步:读、看、填、练
⒊展示交流,提炼方法——完成第二学习时间(第一环)
⒋精讲点拨,拓展升华——完成第三学习时间(第二环)
⒌当堂达标,迁移训练——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⒍课后反思,自我监控——撰写学习反思日记
以一个最基本的教材内容为单位(如一个小单元),将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时间:第一学习时间为新知预习,实施问题发现:概念性、原理性、习题性、拓展性;第二学习时间为“两环”中的第一环,展示交流、方法提炼,实施问题生成: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生成问题、评价问题、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第三学习时间为“两环”中的第二环,拓展提高、能力升华,实施问题解决: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第一学习时间:预习的实施——有时间、有方法、有组织、有交流、有反馈
1、预习要有时间的保证。不同学科、不同内容预习时间会有变化,预习、展示交流与拓展提高可以在同一节次、也可以在不同节次。
2、预习要体现学科特点,不同学科的预习应有不同方法。
3、预习要有组织。老师要加强组织与管理、对个体和小组的点拨与指导;学科长要进行明确的分工。
4、预习要有交流。发现的问题要通过结对交流和小组交流初步矫正,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科长要通过口头或书面(问题反馈单)形式及时反馈给科任教师。
5、预习课(第一学习时间)与展示课(第二学习时间)的衔接——先有课内展示交流、后有课外巩固训练
一般来说每科每周要使用2个”学导案”(语、数、外、物、化可能会有3个”学导案”),当预习课需要一个课时,而当天该科又只排了一个课时,就没有了展示交流的时间,学生进行课外巩固训练就会出现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学科自习的补充来进行调整。
第二学习时间
1、展示交流问题的选择——体现代表性、具有一般性
代表性:代表本单元教学重难点;一般性:通过问题的解决揭示一般方法;
“填空式——基础型问题” 没有必要展示,但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核对答案;“问答式——发展、探究型问题“和“练习式——应用型问题”由于综合性强、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思维碰撞点多是展示的重点;对于在展示中学生生成的问题,要给予学生充分讨论、思辨的时间,在争辩中越辩越明,升华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对于收集的学生预习生成的问题,教师在点评环节给予必要的补充。
2、交流问题的数量——要根据展示交流的时间(一般为25分钟左右)来调剂展示问题的数量。
3、展示交流的主体——强者让、弱者上,正确让、错误上: 主张由学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让这些同学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一个学生也不要交流多个问题,要给更多同学展示的机会;教师可根据组内交流的观察,让问题解答不严谨、甚至是错误的同学进行交流,给其他同学予警示,有时比展示正确解答效果还要好。
4、展示交流的基本环节——四段循环
展示交流前必须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展示交流中应包括四段:
个体展示、组内补充、思维碰撞、教师点评;
展示交流后学生应做好错误更正、方法提炼、自我反思。
5、班内展示交流的要求——语言要流畅、姿态讲形象、形式要多样、呈现别走样
语言上:有开场白、有内容的陈述、有讨论的主持语、有结束衔接语,声音要洪亮、吐词要清楚、条理要清晰;姿态上:面向同学、面带笑容、落落大方;形式上:有口头、有黑板板书、有白板书写、有实物投影;内容的呈现上:要呈现思维过程、展示为什么;不要照板宣科、展示是什么;要符合学科特点、体现差异;不要统一要求、方式单一;要关注归纳推理、由特殊到一般,不要就题论题。
6、教师进行点拨要抓住五个时机、遵循五项原则。
把握点拨的五个时机:
学生出现观点对立、无法说服对方时; 学生生成了新的问题、与预设不符时; 学生思维不严谨、方法不系统,需要矫正升华时;问题似懂非懂,想说却又说不清楚,需要老师解惑时; 学生展示非常精彩,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时。
教师要遵循点拨的五项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准确到位,不要出现知识错误; 言简意赅,不要拖泥带水; 深入浅出、直观形象,不要抽象空洞;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不要平铺直叙; 激情飞扬,不要面无表情,吝啬表扬。
7、把握学生生成的问题的两个时段、三点注意
组内交流、班内展示:在学生生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学会观察、学会倾听、不能打断学生的思维。当生成的问题不能当堂解决时,教师要延时处理(布置为课后任务;教师要把握学生生成问题的方向,对于生成的与教学目标相差很远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延时处理;教师要创新生成问题的时机,如设置分组挑战、分组辩论等教学环节,让更多的同学享有展示自我、生成问题的空间。
第三学习时间
1、课堂小结:
时间上要有保证,教师在课堂设计和教学推进时要留足课堂小结的时间。
要有学生参与,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能引导和升华。
设置上要注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课堂小结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缩和升华,是对一个个问题解决后的集中体现,因而在”学导案”的设计上每一个问题环节都要设计我的收获(或体会或归纳)栏目。
要有板书,通过板书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整体把握。
2、训练体系的构建要求——两体系、七必需
按学习时间的顺序,训练分为第一学习时间的尝试训练,第二、三学习时间的达标训练和课外的巩固训练(练案)。
按教学时间分为课时训练(一课一练,及时训练)、周清训练(一周一清,反刍训练)和单元检测训练(一章一练,过关训练)。
尝试训练试题重在基础,是呈现概念、原理、方法的载体,源于教材适度创新(概念、原理试题化)和改编(课本例题形变而法不变);
达标训练是第二、三学习时间的必备环节,要有时间保证,要及时矫正反馈,不能推到课外,课外巩固训练要分层(必做+选做)设置。
用作业时间控制作业量(班主任安排学科自习做作业),力求做到训练考试化(即发即收)。
有课必练、有练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
有评必补、练必分层、练必限时。
二、学习小组的组织建构
1、学习小组的组织建构——
分组有原则、组织有机构、学习有愿景、座位有模式
分组的八大要素:学生性别比例、学业成绩、性格特点、兴趣倾向、交往能力、品行状况、住读走读、家庭背景;
分组的四项原则:差异性、互补性、平衡性、稳定性;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小组竞争、相对稳定。
四级学习组织:每科设学术助理、每组设组长、每科设学科长、
结对设对长,有小组名称、小组序号
三级学习愿景:班级愿景、小组愿景、个人愿景;
三类座位模式:“相对侧向黑板”茶馆式、“前后面向黑板”秧田式、 “半包围”混合式;
2、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序——五步循环
小组合作包括两人结对合作及全组成员合作两种,结对合作应在小组合作之前
合作学习必须有组织、有分工,结对合作的组织与分工由对长负责,小组合作的组织与分工由学科长负责;合作学习必须学会倾听,应充分让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自我思考、自我训练的基础之上;合作学习结束时应指定发言人交流本组的学习成果。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为:学生自主思考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指导班内展示生成结对互助互查(围绕导学案)独立思考自学(独学)→结对互查互助发现问题(对学)→组内展示交流提交问题(群学)→班内展示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提炼生成方法→课堂达标检测→检测交流稳定方法→课后整理学案(对残缺知识修补)→课后分层训练巩固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选择主体、落实内容、制定标准、把握时间、处理结果
(1)评价的主体应包括科任教师和学科长,科任教师重在对小组的节评价(以节为单位)、学科长重在对小组成员的周评价(以周为单位)。
(2)评价内容上应包括第一学习时间的预习、第二、三学习时间的展讲能力、生成水平、达标检测,课后”学导案”整理、巩固训练等方面。
(3)评价标准上宜粗不宜细,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教师对小组的评价以合作为主、自主为辅,重在团队;学科长对组员的评价以全程为主、环节为辅,重在过程
(4)评价时间上,教师应通过巡视、倾听、参与等形式,利用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训练的间隙在小组评价手册上记录和评价,临下课前宣布和点评评价结果;学科长应全程观察组员的学习状况,在检查学生的”学导案”完成情况时对组员进行周评价。
(5)评价结果直接纳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模块,并作为评价优秀学习小组、学习之星、展讲之星、生成之星的重要依据。
4、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讨论的组织——有价值、有组织、有思考、有控制
讨论的论题要恰当,论题应是教学的重难点(知识不能过易或过难),论题应具有开放性(答案不能唯一),论题应是学生生成的争论话题(认识不能统一);讨论要有组织,交流时要站立、聚首,学科长对交流的顺序、交流的记录、交流结果的展示要有明确的分工,人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前要有独立思考,要拿着自己的观点去和别人交织碰撞、取长补短、思辨感悟,不能成为一个毫无思想和主见的看客,防止合作学习成为几个优等生的“包场”,杜绝合作探究的“形式化”;讨论要把握时机,控制频数(一堂课一般在2次左右),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七个节点
学案的编写:一单元一案、续写学习目标、抓住三条主线
预习的保证:有时间、有指导、有交流、有反馈
学案的检查:结对互查、学科长检查、教师复查
展示的规范:展什么、谁来展、怎么展
教师的点拨:及时现身、抓住生成、借生发挥、画龙点睛
训练的落实:预习尝试训练、达标反馈训练、课外巩固训练
习惯的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我反思
![]() |
安远县第一中学欢迎您![NO.1 Middle School of AnYuan] 维护制作:安远一中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797-3732329 传真:0797-3738002 ![]() |
![]() 赣ICP备12003582号 |